河泉老師先誠摯的提醒大家:
不要只是問「學習為什麼要花錢和時間?」
不妨問「我自己值得多少投資?」

在業界上課近20年,
我發現「企業內訓班」和「公開課程班」有許多差別,當然只是我個人的經驗認知,不見得正確,通常有下列「十大不同」:

 

1、「出錢對象」:

「企業內訓」大多是由公司出錢。

「公開課程」大多是由自己出錢,當然也有由公司團體報名者。

2、「到場時間」:

「企業內訓」的同仁除了少數企業有要求外,通常會有一半同仁姍姍來遲,甚至還有些才進來。

「公開課程」的同學幾乎相對準時,甚至提早到場。

3、「座位挑選」:

「企業內訓」的同仁除非有安排座位,不然都盡可能往後坐,離門越近越好,離講台越遠越好。

「公開課程」的同學多半選擇往前坐,距離老師和投影布幕越近越好。

4、「講師認知」:

「企業內訓」的同仁通常對講師不了解,甚至到了當場才知道當天的講師是誰?

「公開課程」的同學多半是先研究老師,了解講師相關的背景和強項,甚至帶著問題來詢問請教。

5、「開始氛圍」:

「企業內訓」的同仁開始多半冷靜(冷淡?),除非講師具有高度的「開蚌技巧」,不然升溫較慢。

「公開課程」同學大多數知道當天的課程主題,甚至還會事前預習,上課前就展現想學習的意願。

6、「投入程度」:

「企業內訓」的同仁抱著「我不太想來」的心態,總覺得「今天還有很多事要做」,有逐漸投入的同仁,也有為了公事進進出出的同仁。

「公開課程」同學通常已有心理準備,投入速度較快。

7、「互動意願」:

「企業內訓」的同仁相對被動,對於講師的問題不那麼愛回答,內心只希望聽,不那麼想積極回應。

「公開課程」的同學參與度高,對於講師發問相對積極回答,個人意願較強。

8、「筆記抄寫」:

「企業內訓」的同仁通常以純聽講為主,不太愛抄筆記,甚至有人不帶筆,總覺得「我有聽就好」。

「公開課程」的同學通常有備而來,不但帶齊相關文具,下課看他的講義,整頁抄的密密麻麻,深怕漏掉老師的重點。

9、「獲得成效」:

「企業內訓」的同仁通常對課程的成果效益沒有預設,純粹以當天的講師表現是否能帶動他們,而有不同的成效。

「公開課程」的同學通常在報名時就有希望獲得的成效收穫,當天課程中也盡可能的「希望投資能夠回收」,通常成效較佳。

10、「課後學習」:

「企業內訓」的同仁通常上完的課,就趕緊回到自己的崗位,去忙「因為課程未完成的公務」。

「公開課程」的同學因為做好了計劃準備,在吸收完課程之後,通常希望回去「驗證實際吸收成果」,甚至會跟講師有時候的互動回饋,學習收穫更加豐富。

看了上述十點,

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,
大家不妨猜猜主要原因是在下一列哪項?(可複選)

A、當天的溫度?
B、學習的態度?
C、早餐吃了沒?
D、老師他是誰?
E、自己的定位?
F、產業的前景?
G、昨晚睡飽沒?
H、錢是誰交的?

上述的答案是什麼呢?

在李河泉老師的河粉當中,
來自於企業和個人學習的組成都有,
有許多自費上公開班的學生,

也有許多來自於企業的優秀同仁。
大家開始願意投資自己,
學習更多足以充實自我的課程。

畢竟時代在變,
許多現有的環境不如以往,
只有讓自己變成「強勢商品」,
培養「不可被取代性」,
才是面對未來的最佳保障。

沒有能不能只有要不要